人大之“问”不能“走过场”
金果林
“一定要防止流于形式、防止走过场”。这是张德江委员长8月29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首场专题询问结束时,对今后开展专题询问提出的严肃要求。可以说,这是对专题询问的一条带有根本性的要求。
流于形式的专题询问、问了白问,走了过场的专题询问、不如不问。这是因为,流于形式、走了过场的专题询问,浪费国家资源、损害人大权威、伤害政府形象、动摇人民群众的法治信念、助长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的不良风气,有害而无益。
询问权是法律赋予人大的一项重要的监督权力,是人大监督权的题中应有之义,行使好这一权力,是法律的要求、人民的期待、代表的呼声,也是政府的愿望。应该说,人大的专题询问体现了人大询问的法定性、监督性、庄严性,并将这三者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符法律、适国情、合民意。但是,如何行使好询问权,使专题询问成为人大监督增强实效的杠杆,需要问者与答者的责任、胆识和智慧,千万不能“走过场”、甚至“走秀场”。
张德江委员长这一“防止流于形式、防止走过场”的要求,是各地各级人大正在开展和即将开展的各类专题询问是否有实效、是否有作用的“试金石”,各地都应该拿这句话来对照一番、检验一番,看看到底是真问还是“秀”问?是实问还是“虚”问?是客套地问还是切中要害、入木三分地问?
询问要“真问、敢问、会问”
人大的询问,是人大法定监督权的一种外化载体,既不同于“行人问路”那种层次的问,也不同于“记者提问”那种氛围的问,既不同于“学生请教先生”那种层面的问,也不同于“街坊邻居嘘寒问暖”那种形态的问,更不同于“偶有遗忘、翻查资料”那种功能的问,而是国家权力机关依法进行的监督性的庄严之问。
正因为专题询问的这种法定特性,决定了其既要有形式、有程序,更要有内容、有效果、有目的、有质量,要主题鲜明、重点突出、具有实质性监督力度。这就要求专题询问要有实实在在的内容,要切实促进实际问题的解决,要能扎实推动工作的开展,从而起到人大监督的实际效果和作用,真正能够产生影响力、推动力和建设性,而不能图形式、图热闹,更要防止专题询问成为流于形式“走过场”的“花架子”。
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人大的询问者、发问者、提问者,拿出对人民负责的精神,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以责任、胆识和智慧来代民发问,真问、敢问、会问。
所谓“真问”,就是想民所想、急民所急,言民所欲言、问民所欲问,动乎情、起乎真,发现真情况、提出真问题、显示真水平,一语中的、切中要害、问到点子上,而不能茫而问之、空而问之、大而问之、统而问之,不着边际、离题万里,不痛不痒、无的放矢,更不能寓褒于问、寓扬于问、甚至先问后褒、小问大扬;
所谓“敢问”,就是本着对人民尽责、对政府尽心、对党和国家事业尽职的负责精神和态度,出于坚守人大代表的职责荣誉和自身的品格情操,勇于担当、直面问题,实事求是地敢于直言、与人为善地提出诤言,而不能过多地顾及情面,瞻前顾后、欲言又止,更不能为部门评功摆好、推诿塞责去顺梯子、搭台阶;
所谓“会问”,就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经过深入调查研究、深入观察思考、深入体察民情,在了解大量鲜活实情、掌握准确数据以及经过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客观准确地抓住主要矛盾和关键环节,提出社会普遍关注又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甚至能够“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入木三分地发现并提出一些潜在的可能发生、发展的问题,引起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警醒、重视和解决,从而体现出询问的高质量和高水准。
程序要确保“问出实效”
防止专题询问流于形式走过场,还需要组织者在会议的组织上、程序的设置上做出科学的安排和规范,为询问者“真问、敢问、会问”提供保障,确保询问能够问出实效、问出成果,从而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特别要防止出现彩排、预演、对口型、念台词等形式主义现象。
可以说,本次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专题询问,在会议的组织和程序的设置上都做出了很好的安排和规范,有效地保证了专题询问取得预期成效。
首先,询问主题选择了涉及亿万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传染病防治问题,主题重大、社会关切,关系国计民生;
其次,在询问之前,有关专门委员会和代表、委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专题调研、听取了有关政府部门的专项报告、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组审议,掌握了大量真实情况,为询问提供了充分而科学的素材依据;
其三,允许提问人和其他委员在认为有关政府部门回答得不清楚、不完整时进行追问、补问,应询的政府部门负责人之间也可以相互补充回答,增强了询问的互动性,有利于说清、说透问题的症结所在;
其四,这次专题询问会场有大批媒体记者现场采访,使透明度大为增强。全国人大常委会以后还将对专题询问进行面向全国的网络图文直播,这将使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履职状态、履职水平、履职能力和政府部门的工作情况置于全国人民的目光之下,有利于人大和政府接受全国人民的监督,放大了监督实效;
其五,本次专题询问之后,问却不止于问。委员们提出的有关意见建议将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汇总之后转交国务院。国务院要在认真研究后切实提出改进措施,并在六个月内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研究处理的书面报告。全国人大常委会将审议这个报告并向全国人大代表通报,向社会公布。此举将有效地把专题询问的成果转化为改进工作的实效,切实推动问题的解决;
其六,本次专题询问的一个最突出亮点就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同志率先垂范,亲自出席并亲自主持专题询问,尤其是在主持过程中,张德江委员长在每个问答之后,都用生动真挚的语言和准确详实的事例数字作出实时点评,有归纳、有总结,有论述、有建议,有要求、有希望,甚至对有的委员的提问给予附议、补充。这大大增强了本次专题询问的权威性,提升了询问层级、加大了询问力度、创新了询问形式、丰富了询问内容、提高了询问效果,令人耳目一新、为之一振。
询问有实效才有生命力
应该说,专题询问还是一个“新生事物”,还需要长期的探索实践,无论是在内容形式上、程序规则上,还是在方式方法上、理论研究上,都还需要不断地完善创新、不断地丰富发展。可以想见,专题询问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所蕴含的能量还远远没有释放出来,在未来人大监督工作中必将会发挥出独特作用,而其核心就是提高质量、增强实效,发挥出建设性和促进性,切实防止流于形式、走过场。只有这样,专题询问才会保持不断旺盛的生命力。
其实,张德江委员长关于“防止流于形式、防止走过场”的这一要求,不仅适用于开展专题询问工作,而且适用于人大其他工作。众所周知,人大工作程序性很强,但程序是保障内容的,是为达成实效、取得成果服务的。如果不在内容上下功夫、不在实效上下功夫、不在质量和成果上下功夫,只是看上去很美、徒有其表,就会陷入机械主义、形式主义,就会成为走过场、走秀场的一种“表演”,人大的作用就难以真正发挥。
当前,上上下下都在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大力反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等“四风”。张德江委员长提出“防止流于形式、防止走过场”的要求,对于开展好教育实践活动、反对“四风”,对于开展好人大各项工作,都是非常及时、非常重要的。按照这一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脚踏实地、开拓进取,不断适应新形势、顺应新期待,少些花拳绣腿、多些真功实干,立法要质量、监督要实效,人大工作就会精彩纷呈、大有作为、不断地开创出崭新局面。
(摘自《中国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