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明扮靓精神家园——德阳市创建第三届四川省文明城市纪实

作者:德阳日报  时间:2013-10-29  来源:本站  次浏览 字号:[ ]


 


    10月的德阳,秋高气爽,丹桂飘香。
    走在大街小巷,文明之风扑面而来——在市政务服务中心,一场行政效能建设的“革命”后,“一窗受理、全程代办”为投资项目落地开工开辟了一条重要的“绿色通道”,创造了项目从签约到施工不到100天的速度,形成了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在德阳市人民医院的候诊区,导医微笑着给患者送水、送资料,细微之处体现民生情怀;在市区文庙广场,夜幕降临,华灯初上,跳坝坝舞的、铲铁牛儿的,休闲娱乐的市民或呼朋唤友,或带着小孩,在德阳城市的会客厅里欢声笑语,其乐融融……如今的德阳,文明之风浸润,处处彰显文明德阳的魅力。
    2011年12月29日,在我市创建“四川省文明城市”动员大会上,市委书记、市创建文明城市领导小组组长李向志发出的动员令掷地有声:“创建省级文明城市,是市第七次党代会和市委七届二次全会作出的战略决策,是‘五城联创’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全市要总动员,全民齐参与,举全市之力,集全市之智,形成创建长效机制,共建文明城市,共享幸福生活。”
    迅即,按照“坚持宗旨、塑造形象、优化品质、着眼途径”的活动线路图,运用台账工作法,全民参与,共建共享,在德阳大地上,掀起文明城市创建热潮。2011年,在全省“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中,德阳名列第5名;2012年更上一层楼,名列全省第二。
    关键词:德阳特色
    台账让创建思路更清晰
    在创建文明城市中如何结合德阳实际、凸显德阳特色?
    德阳的做法是将文明城市创建与全市正在开展的万名干部“走基层、建台账、惠民生”主题活动结合起来:建立工作推进台账,按照工作职能,将《考核细则》“8+1”测评项目413项标准逐一对应分解到86个市级职能部门,实行目标责任制,细化分解任务;建立主题活动台账,三年全市共开展各类创建主题活动1049次,参加人数229.8万人,文明素质教育普及率达98%;建立民生工程台账,三年投入资金176.9亿元,为民谋取福祉;建立惠民行动台账,共开展惠民活动1548次,投入惠民资金670多万元;建立创文资料台账,建成“以市为中心、区为骨干、街道为支撑、社区为基础”的四级创建档案网络,“以档促建”的规范化管理初见成效。
    今年5月,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直机关文明办了解到罗江县蟠龙镇合圣村1600余名村民中,常年在外务工的村民就有500余人,农忙时劳动力缺乏的矛盾尤其突出,油菜收割成难题。5月7日,以“学雷锋一家亲,我劳动我快乐”为主题的志愿服务活动就开到了合圣村,市、区两级18个文明单位、80余名志愿者送化肥、义务帮助农户抢收菜籽,赢得了村民的一致好评。
    大兴民主之风,广开民意渠道是德阳创建文明城市的另一特色,属全省首创。2012年,市政协组织100名政协委员,历时6个月,深入到2个责任主体、55个主要责任单位专题民主评议文明城市创建工作;2013年,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专题审议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有力地监督市文明委各成员单位履职尽责。至今,全市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112人,深入到机关、学校、街道等,督促指导创建工作3360人次。
    关键词:文明德阳
    八大环境得到改善
    德阳历史悠久,有着崇德尊孝的光荣传统,创建文明城市更是德阳提升城市品质,树立城市形象的重要举措。创建活动开展以来,逐步形成了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民主公平的法制环境、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城乡环境。
    ——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2012年,市委、市政府扎实推进“23444”作风建设工程,加快政务服务中心“590”工程建设,严格落实三项制度,开通“德阳效能微博”和投诉电话96960,政务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民主公平的法制环境。扎实推进“六五”普法,全民普法宣传教育率100%;成立市预防和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领导小组,受理和办结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案件;健全各级妇儿工委组织,调解婚姻家庭纠纷、接待法律咨询、开展未成年人法律援助。德阳被确定为全国法治城市创建试点市和全省法治政府示范市。
    ——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出台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纲要,市政务服务中心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市企业信用信息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开通;严厉打击走私贩私、假冒伪劣产品,商品生产流通销售市场更加公平诚信繁荣。
    ——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2011年,市委作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建设中国西部文化强市”的决定,提出“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示范区”,实施“六大工程”,打造“文化四区”,文化事业发展强劲,公共场所秩序、社会道德风尚明显提升。
    ——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健全各级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机构和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教育体系;深入推进“一五一十”建设工程,推广旌阳街道“一站式”工作法,开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活动;全市乡镇的乡村学校少年宫和市区网吧视频监控实现全覆盖。2012年德阳被评为四川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城市。
    ——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2012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80.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374元,主城区万人拥有公交车数量9.19标台,水质达标率99.43%,开工保障性住房10453套,棚户区改造5159套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环境更加舒适便利。我市被联合国授予清洁技术与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国际示范城市、国家首批新型工业产业化示范基地。
    ——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全市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工作和“平安德阳”建设,全面建立社区“三委一站”组织体系,完善“大调解”工作体系,平安建设群众满意度85%;深入开展“打非治违”和药品流通领域等专项行动,成立市多警联勤工作领导小组,主城区建立警务室120个,城市消防设施配置完好率达到100%。2012年全市群众安全感满意率达96.9%,2013年德阳被确定创建“平安中国”示范区。
    ——可持续发展的城乡环境。2011年底,全市各县级城市、12个区域重点镇、80%乡镇、60%村庄达到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四化”标准。全市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7%,城市污水处理率88.16%,医疗废弃物集中处置率100%。市区空气质量Ⅱ级以上的天数占全年96.04%,环境噪声平均值为50.25dB(A)。全市新增森林面积1700公顷,完成造林6.6万亩。我市被授予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市,四川省卫生城市、园林城市、“五十百千环境优美示范工程”示范市。
    关键词:以文化人
    共建共享创建成果
    让人民群众共享创建成果是创建文明城市的题中之意,‘以文化人’则是德阳在创建文明城市中的路径。
    5天时间,8大主题活动,70余万人次参与……2012年6月,德阳市第四届端午龙舟文化周举行,波光粼粼的旌湖再迎龙舟竞渡,重现20年前的喜庆热闹场面。“德阳首届端午购物节”、“德阳首届民俗民间文化艺术节”、“德阳首届调元川菜美食节”、龙舟水上表演、“非遗”集体首秀、文艺演出、现代汉诗评选等10多个活动接连登场,让群众饱尝文化大餐。
    2012年1月,阔别9年的德阳灯会再绽华彩,以德阳重装、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等为主线,以欢乐、祥和、团结、奋进为主题,以“高科技、新光源、新工艺、新产品”为最大看点,精心打造一批极具震撼力的彩灯组,让世人再赞德阳文化渊源博大……
    近年来,德阳灯会、端午龙舟文化周吸引群众参与200万人次以上,营造了浓厚的节日气氛。每年旌阳“孝泉上九古会”、“文化德阳”等各类民俗文化活动、群众性文化活动让德阳人享受文化的芳香、弘扬文明礼让的中华传统。
全市还先后建成6个图书馆、7个文化馆、12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农家书屋”建设实现了全覆盖……
    以文化人,这是德阳文化惠民的生动实践,也是德阳创建文明城市的终极目标。
    关键词:大德如阳
    建设德阳道德新高地
    一座城市的灵魂是什么?有人会说,是这座城市固有的气质和思想。那气质和思想靠什么体现?那就是人,是模范、是好人。
    2012年10月23日晚,东汽大礼堂内,鲜花吐艳,群情飞扬,掌声经久不息。历时近半年,经过大众投票推选出的德阳首届16名道德模范、8名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30名“德阳好人”登上舞台中央,在鲜花和掌声中,接受荣誉和尊敬。
    他们助人为乐,点滴力量聚集成耀眼光芒,照亮别人,快乐自己;他们诚实守信,一诺千金,恪守立人之本;他们见义勇为,关键时刻爆发正义的力量,顶天立地;他们敬业奉献,平凡的坚守,成就不平凡的事业;他们孝老爱亲,德孝之行美名远扬,尊老行孝代代相传……他们充分展示了德阳公民道德建设的丰硕成果,凝聚了强大的道德力量。
    不只他们,还有美德少年,2195支志愿者队伍、84056名注册志愿者,30余万次的志愿服务,以绵竹年画为载体的公益广告等,共同建立起德阳道德新高地。
    创建文明城市只有“逗号”,没有“句号”。为民理念是根本、政府主导是关键、部门主抓是保证、全民主体是基础、城乡联动是方向、主题实践是活力、运行机制是保障的创建模式为文明德阳再添新动力。
    城市文明扮靓精神家园,德阳因文明而更加魅力四射!

l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