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从学会审议开始

作者:研究室  时间:2013-09-27  来源:本站  次浏览 字号:[ ]

 

审议,字如其意:审查与评议。这貌似谁都会,无非就是发发言。

实则不然。审议并不单纯是评功摆好,尚有查摆问题与不足、解析症结缘由、提出改进策略、助推工作进步等诸多内涵。

审议权作为一项重要的监督职能,是依法进行表决的前提。只有立足于全面、透彻的审议,立法、监督、任免和决定重大事项等权力,才能彰显出民主与法制的精髓。姑且断言,民主可先从学会审议开始。

请珍视审议效率

人大会议兹事体大,事关国计民生,事关通盘全局。会议中的审议效率弥足珍贵,其低下乃至缺失,不仅会降低国家权力机关在人民群众中的威望,更会给社会相关方面发展带来制度性诟病。

近几年,有地方把审议贯穿于常委会的会前、会中、会后全过程,充分发挥“审议卡”的优势,以备议、审议、补议拓展了审议程序,提高了审议质量。所谓“审议卡”,就是审议发言提纲,也是审议发言不妥、不及时的书面修正和补充,还可以是未能参加会议时审议意见的书面呈送。它的应用,弥补了审议时间紧张、不充分的问题;弥补了碍于情面、审议不深不透的问题;弥补了发言随意性大、浪费审议时间的问题……吉林省的珲春市人大常委会、黑龙江省的双城市人大常委会、四川省的遂宁市人大常委会、河北省的邯郸市人大常委会……都为此进行过类似有益的尝试。

在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近些年对其议事规则的修改细节中,我们也可清晰地感受到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对民主与法制、科学与效率的进取之心。从明确发言规则以提高议事质量,到规定发言时间确保议事不跑题,再到列席人员范围的进一步扩大……无不彰显出充分利用有效时间,更加高效、务实地开好人大会议,始终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孜孜不倦的追求。

怎样提高审议效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若要阐述详尽,恐怕不得不长篇累牍。无论进行怎样的理论与实践,宗旨都是为了求得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和谐统一,探求的核心价值在于保障少数人的意见得以表达,保障多数人的意志得以成为终决,防止话语权的垄断,防止最终决策的擅断。

请少讲正确废话

正确的废话,就是敷衍的套话、严谨的空话、真实的假话、虚无的大话。这些话永远没有错,永远没有用,讲了无可厚非,讲了无可置疑。恰如,1942年毛主席在延安讲得那样:“党八股的第一条罪状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我们有些同志欢喜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

《细节决定成败》一书作者汪中求先生以为,正确的废话之所以能够可持续发展,原因在于既省事又保险。至于这些正确的废话讲了究竟能起什么作用,他们往往不去关心。“它之所以能够大派用场,一是能够防灾避祸,二是利于掩饰平庸,三是可以搪塞责任。”有媒体人士直言,这实际上就是四平八稳的官场大忽悠。

如今,略显重要的报告与审议,往往洋洋洒洒几小时、万余言。从国际形势到国内大局,从省情到市况,从指导思想到方针政策,从科学发展观到两型社会建设,从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到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这般论调无论谁看都是“所言极是”,但真正要贯彻落实、展开工作的时候,却发现无可参照、无的放矢、无可奈何。

审议中,问题谁都不愿提及,实绩又不突出,怎么办?正确的废话就起到了虚掩与粉饰的作用。纵然是剖析问题、提出措施,也是“思想认识不到位”、“工作措施不扎实”、“执行力度不够”,然后“进一步提高”、“切实转变”、“不断提升”、“突出抓好”等等。

还有,总是自吹自擂,将牛皮吹得山响。诸如“大发展”、“大跨越”、“大战略”、“大格局”、“翻几番”这样的词调。

正确的废话“兴风作浪”,势必会弱化求真务实者的语境。这不单纯是会风、文风问题,而是党风、政风的缩影。作家王蒙曾言:“一个政党的前景,从文风上已经可看端倪。一个政权的衰落,是从语文的腐烂上开始的。”

审议中的正确废话折射出不思进取者、不学无术者、弄虚作假者、欺上瞒下者的人民蛀虫心态。“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于他们而言,就是一句“正确的废话”。

请不要汇报工作

“请您不要汇报工作了,发言要开门见山、言之有物、言简意赅。”这是发生在2013年初H省人代会小组审议时的一幕。

大庭广众之下的这句直言不讳,很令对方尴尬,却又是难以“割舍”的实情。有人对此好像早已不以为然,纵然察觉有所不妥,也是闪念而过,未加多思。代表审议时该不该汇报工作,稍有点政治觉悟的人,一定会有明确的判断。尤其是在逐步端正和改进会风、文风的今天,代表审议更应该讲求效率,“汇报工作”显然与“效率”背道而驰。

当前在大会发言或分组审议中,代表按照职位高低顺序来发言较为常见,发言内容也往往是“三部曲”:先介绍本职工作,随后讲成绩,最后谈打算。这样的老套路与工作汇报毫无差别。此外,歌功颂德,阿谀奉承;宣传企业,突出个人;正确废话,言之无物……这般发言也明显背离了会议主题,影响了审议效率,损耗了监督实效。

审议中,只有充分发扬民主,广开思路言路;只有秉承人民利益,为民仗义执言;只有坚持实事求是,敢于直面症结;只有深入调查研究,言之有据……这样的审议,才能对得起人民的选举,负得起人民的重托,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代表审议想说说不好,是水平问题;会说没说上,是设计问题;能审不认真审,则是思想问题。“审”浮在表,“议”限在面,或者是敷衍了事,实则是对民主政治的亵渎,对人民权力的藐视。

请多讲逆耳忠言

几千年国史分明昭示:虚怀纳谏是盛世的序曲,骄横拒谏是衰落的前奏。唐太宗李世民多次欲杀“冒犯”他的魏征,但还是归于隐忍,缔造了“贞观之治”;齐威王悬赏求谏,因此政通人和、国泰民安。反观朝纲独断、拒谏饰非者,西周厉王令“国人莫敢言”,以致人亡政息;隋炀帝容不得忠臣辩驳,其二代就亡了国。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这是毛主席在七十年前《为人民服务》中的话。

如今,我们的政府在容纳“批评”时,已经愈发从容与淡定。从引而不发到“三公”公开,从信息堵塞到政务透明,从自我鉴定到民意测评,从组织任命到社会公选,从部门起草到开门立法,从行业决断到听政决策……这般积极、伟大的进步,哪一项能离得开人大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的助威和给力。

逆耳忠言之缺位,毫无疑问逃脱不掉私利至上的主观动机。怕差距?怕反对?怕监督?在一些代表的观念中,往往是“批评了就是不支持,支持就不该用力批评”的思想占上风。

一些问题和矛盾,我们有所察觉,但认识不深,批评就是真知灼见;有的还没看到,批评就是猛醒良剂;有的解决遇到阻力,批评就是择机再发。纵然,有的批评缺乏言之凿凿与有的放矢,甚至是无端指责与诋毁清誉,那也一定要平和心态,体悟这样的主旨:即使它看似毫无明理可言,也要虚心斟酌内含的合理成分,力求为我所用。

刚直不阿勇于批评是胆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代表的批评不是代表某个人随意批评,也不是针对某个人有意见,而是受人民嘱托,对“一府两院”工作进行依法监督。有代表直言:“代表的生命力在于敢进诤言。”

虚怀若谷倾听批评是襟怀。自动自觉接受批评,不仅仅是制度设计和优良传统,更是执政谋略和政治清醒。没有任何人民希望自己国家落后或者停滞不前,粉饰与遮掩只能终致不可逆转的自取其辱,所有历史无不使然。

真心实意善待批评是大智慧。古人有明理:“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何况,不论多么睿智之人,难免囿于视角限度,轻忽缺失或错憾。习近平总书记如此阐述:“对中国共产党而言,要容得下尖锐的批评,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请基层代表多发言

来自基层的代表,虽然没有耀眼的职衔,但同样心怀民生冷暖,同样关注民生大计。他们对百姓生活体味最深、最直接,他们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正是政府工作的重心所在。“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基层代表的声音不可或缺。

近几年,人大会议会上引人注目的往往是官员代表、明星代表、老总代表。他们在审议时侃侃而谈。相对而言,基层代表则显得有些默默无闻。此种语境的出现,除了某些阶层代表比例过高的结构性问题,以及媒体“追星”、“拜金”心理,还与发言权的分配不无关系。小组讨论会上,常见按照级别分前座后排,主要领导坐在前排,摆着话筒,位置优越,自然多了发言机会,而围坐在后排的“普通”代表,就只有聆听的份了。比例不高的基层代表发言原本就“人微言轻”,这下诉求更加不好表达了。身边坐着党政领导、部门主官、社会精英、大大小小    的企业家,此种情形,有几个敢斗胆立言、直言相谏?“放炮”、“挑刺”谁还敢呀?

没有人比基层代表更加了解老百姓想什么、急什么、怨什么。人大会议上,百姓最真实的声音、最鲜活的民意,恰恰就是由他们传递出来。可以说,每一位基层代表都代表着相当数量的工人、农民、下岗职工、残疾人等弱势群体。他们的每一次发言,每一份议案,每一份建议、批评和意见,都表达了这些人心底的呼声。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在实现宪法确定的人民权力的各种保障中,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必须确保广大工人、农民、城市市民和其他劳动群众、知识分子等基层人大代表的主体地位。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在代表比例的配制上充分体现社会各界在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合理比重,把“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落实到制度设计的每一环节,让每一名代表都能真正代表人民,每一项决策都能真正体现人民意志。

无论是工人、农民、普通市民,还是官员、企业家,不论什么职务,无论什么身份,一旦当选人大代表,便享有平等的参政议政权力,享有均等的发言机会。基层代表不必拘泥于身份、职位的限制,只要是为人民谏言、为人民献策,什么意见都可以在会上提。

倾听基层代表“原汁原味”的发言,有利于决策者掌握真实信息,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有利于促进科学决策,形成经得起历史考验、实践检验,并兼具操作性的方针政策;有利于真正体现把改善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听得进去群众的呼声,才能在事关民生的问题上问计于民,才能将决策建立在群众理解和支持的基础上,才能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让基层代表多发言,吸收更为真实、客观、多重、多元的民智与民意,这才是国家根本政治制度的精义所在,才是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应有氛围。

摘自《人大与议会网》

l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