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社区管理的思考与探索

作者:绵竹市人大  时间:2012-07-19  来源:本站  次浏览 字号:[ ]

   近日,绵竹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研究室对绵竹部分社区进行走访、调查研究,重点就对目前全市城市社区管理工作做了较深入的了解,提出思考与建议如下:
   一、社区社会管理基本情况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基本情况:2011年,我市社区47个其中剑南镇12个,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9227元。震后,社区的组织机构健全,基本功能齐备,特别是设施保障、经费保障、制度保障工作在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示范推进进程中,更加规范完善。
以剑南镇镇玉马社区为例,不断完善社会管理和服务,形成了有玉马特色的社会管理创新模式。玉马社区是“5.12”灾后南京援建的最大的征地拆迁安置区,具有城市化进程和灾后重建双重特殊性的社区。针对其居民为农转非居民,就业技能差,矛盾突出,留守儿童多等特点开展工作,形成以下特色:其一,全方位帮贫救困。搭建就业平台,开展就业帮扶。提供惠民政策,实现经济帮扶。其二,采取新型管理模式,动员社区成员共同参与,做到一对一化解矛盾。实行“一格多能、一员多用”的网格化新型管理模式。动员全社区参与,一对一化解矛盾。其三,购买社会服务,做好留守儿童工作。创新性的采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形式引进剑南社工,为社区留守儿童提供个性化服务,解除了外出打工父母的后顾之忧。
   (二)主要问题
   1、社会大局平稳可控,但各类矛盾纠纷突出。
在绵竹市委、市政府及市级部门大力支持下,已经成功化解大量不稳定因素。前不久,调研中排查出当前较为突出的矛盾纠纷及潜在问题48起,具体分布在征地拆迁、涉军、涉灾、环境污染、特殊群体、民生、历史遗留、公共设施等领域,其中主要不稳定因素是紫岩和回澜社区征地历史遗留问题、城镇义务兵问题、民主巷棚户区改造及北顺城街5栋红砖房排危问题、安置房两证办理问题。
   2、民生投入总体良好,但需继续加大投入并严格管理
剑南镇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但居民参保积极性却不高、独居老人和孤老需要关心照顾、老年人活动场所的缺位等问题日益凸显。现有廉租房、公租房、安居房空置率高,存在出让户头和转租现象。
   3、社区产业主要是传统服务业,门类繁多,管理粗放。零散服务点多,大型服务类少,且零散服务业占道经营现象严重,有的还对城市环境造成污染,严重损坏了城市形象。
   4、社区服务职能不到位。原因一是目前社区管理仍停留在完成上级下达任务的层面。我们在调研中了解到社区工作人员将部门工作明细后:支部工作、民政办、社事办、安全工作、人口与计生、残联、劳动保障、团委、住建办、其他十大类95小项。人员不足,精力顾不上的状况普遍存在。原因二是公共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不配套。随着城市化进程和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群众活动场所、农贸市场、停车场、公共厕所、抗灾救灾疏散避难场及健身娱乐设施等还存在严重不足。
   5、社区社会治安与环境建设管理中,特困人群教育成为工作上的老大难,居民参与管理意识不够。例如:辖区特殊人群及特殊利益群体种类增多,诉求呈多样化发展。目前,刑释解教人员、吸毒人员、法轮功练习者、残疾人等特殊人群数量较多,大病特困人员、空巢老人、下岗人员呈增长趋势,且有就业、要求医疗补助、享受低保、需要照顾等不同诉求。
   6、社区社会管理与服务不断深化,就业形式不容乐观。社区管理与服务仍存在人力资源不足,信息不到位,职能划分不明,管理疏忽,人户分离造成流动人口管理乏力等方面问题。随着失地农民、4050人员的增多和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全镇现失业率有不断增高的趋势,就业率有所下降。
   7、社区基层组织阵地建设基本完成,但配套设施仍需完善,党组织开展活动经费薄弱、下岗失业党员党性观念不强、党员干部能力素质有待提高等是基层组织建设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社区管理的思考
   (一)发挥优势,克服薄弱。以社区为单位,相对集中,便于服务管理的特点。社区管理社会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但目前仍存在诸多不适应。
   (二)突出重点,推动项目带动。扩大就业,加快服务业的要求,鼓励支持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在社区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创办各种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实体,特别是投资少、机制灵活,适应性强的社区服务型微小企业,通过项目实施不断拓展社区服务领域,努力提高吸纳就业的能力。
   (三)转变意识,强化服务职能。共建共享,多与部门衔接、沟通、交流、合作,主动联系共建部门,整合资金,发展各自优势,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共建。
   (四)强化队伍,提升素质。及时将人员配齐、配强,十二五期间,按照中共绵竹市委《关于加强和创新全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竹委发2011(117)狠抓落实。
   三、社区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依托人力资源优势,加大创业扶持力度,培植出社区品牌的大型现代服务业。加强对临街商铺的管理。
   (二)加大对公共服务场所的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尽快建立社区公共服务站。
   (三)配合部门加强低保审核和民政救助的审批。建立信息平台,精细化管理。加强政策宣传力度。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加大刑释解教人员帮扶,社区为其提供适合的岗位、信息,帮助他们融入社会,良性发展。
   (四)加快基层组织活动场地建设,增加活动经费,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提升下岗党员的党性培训和活动的积极性。加大对困难党员的帮扶力度。
   (五)社区工作人员养老保险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加大工作业绩绩效考核,提高工作人员待遇,调动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
                              (作者:张艳 系绵竹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主任)

l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