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立法条例

时间:2025-04-22  次浏览 字号:[ ]

          

德阳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18

 

《德阳市人民代表大会关于修改〈德阳市地方立法条例〉的决定》已由德阳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于2025110日通过,经四川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于2025328日批准,现予公布,本决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德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25422




德阳市人民代表大会

关于修改《德阳市地方立法条例》的决定

 

2025110日德阳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2025328日四川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第十次会议批准)

 

德阳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决定对《德阳市地方立法条例》作如下修改:

一、将条例名称修改为德阳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立法条例

二、将第一条修改为为了规范德阳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立法活动,提高立法质量,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市,根据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四川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立法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德阳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三、增加一条,作为第三条:地方立法应当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为本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法治保障。

四、增加一条,作为第四条:地方立法应当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

五、将第三条改为第五条,修改为:地方立法应当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

地方立法应当符合宪法的规定、原则和精神,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地方性法规相抵触,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

地方立法应当坚持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尊重和保障人权,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地方立法应当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坚持问题导向,体现地方特色,依法科学合理地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与义务、国家机关的权力与责任。

地方性法规规范应当明确、具体,具有针对性和可执行性,对上位法已经明确规定的内容,一般不作重复性规定。

六、增加一条,作为第六条:地方立法应当倡导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七、增加一条,作为第七条:地方立法应当适应改革需要,坚持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和在改革中完善法治相统一,引导、推动、规范、保障相关改革,发挥法治在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

八、将第五条改为第八条,修改为:地方立法应当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依托、各方参与的工作格局。

九、将第四条改为第九条,第一款修改为: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可以就城乡建设与管理、生态文明建设、历史文化保护、基层治理等方面的事项制定地方性法规。法律对设区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规的事项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十、增加一条,作为第十条:下列事项,由市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地方性法规:

(一)法律规定由市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

(二)规范市人民代表大会自身活动的;

(三)需要制定法规予以规范的特别重大事项。

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本条第一款规定以外的地方性法规。

在市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常务委员会可以对市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进行部分补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该法规的基本原则相抵触。

十一、增加一条,作为第十一条: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区域协调发展的需要,可以与有关设区的市、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协同制定地方性法规,在本行政区域或者有关区域内实施。

十二、将第八条改为第十四条,第二款修改为:编制立法规划草案和年度立法计划草案,应当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认真研究代表议案和建议,广泛征集意见,根据本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主法治建设以及实施重大改革决策的需要,综合考虑法律法规实施情况和社会重大关切等因素,科学论证评估,确定立法项目,提高立法的及时性和针对性。

十三、增加一条,作为第十五条:申请列入立法规划、年度立法计划的立法项目,提出项目的单位应当提交立项申请报告,说明立法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拟规范的主要内容。

申请列入年度立法计划的审议项目,还应当提交地方性法规草案建议稿,并明确拟提请常务委员会审议的时间。

十四、增加一条,作为第十六条:常务委员会法制工作机构研究编制立法规划草案和年度立法计划草案,应当听取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市人民政府法制机构、有关部门、区(市、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基层立法联系点、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专家等方面的意见,发挥代表之家、代表联络站等作用,听取社会公众意见。

常务委员会法制工作机构应当召开论证会,对申请列入立法规划和年度立法计划的立法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立法时机等进行论证评估,根据论证情况和各方面的意见,形成立法规划草案和年度立法计划草案。

十五、将第九条改为第十七条,修改为:立法规划草案和年度立法计划草案经常务委员会主任会议通过后,应当向社会公布,印发常务委员会会议,并在每年11月底前将下一年度立法计划书面报送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十六、将第十条改为第十八条,修改为:立法规划和年度立法计划由常务委员会法制工作机构和有关的专门委员会负责督促落实。

年度立法计划中的立法项目有特殊情况需要调整的,应当提请主任会议决定。需要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批准的,还应当报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法制工作机构。

十七、将第十一条改为第十九条,修改为:市人民政府年度立法计划应当与常务委员会的立法规划相衔接。

拟列入市人民政府下一年度立法计划的法规项目,市人民政府法制机构应当在每年10月底前书面报送常务委员会法制工作机构。
     市人民政府年度立法计划应当在通过后及时书面报送常务委员会。

十八、增加一款作为第二十条第一款:地方性法规草案由提案人负责组织起草,将第十二条第三款、第四款改为第二十条第二款、第三款。

十九、将第十二条第一款、第二款改为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一条第一款修改为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负责起草或者组织起草地方性法规草案,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参与配合。

二十、将第十三条改为第二十二条,修改为:起草地方性法规草案,应当加强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有关机关、组织、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专家等各方面意见,并按照有关规定,将法规草案及相关说明材料向社会公布,征求意见。

新设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措施的,存在重大意见分歧或者涉及利益关系重大调整的,以及其他涉及行政管理部门与管理相对人之间重大利害关系的,在提请审议前,应当依法举行听证,做好沟通协调工作。

二十一、将第十六条改为第二十五条,第一款修改为:十名以上的代表联名,可以向市人民代表大会提出地方性法规案,由主席团决定是否列入会议议程,或者先交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审议、提出是否列入会议议程的意见,再决定是否列入会议议程。不列入会议议程的,应当向提案人说明。

二十二、将第十八条改为第二十七条,修改为:常务委员会决定提请市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审议的地方性法规案,应当在会议举行的一个月前将法规草案发给代表,并可以适时组织代表研读讨论,征求代表意见。

二十三、将第二十条、二十一条合并为第二十九条。

二十四、将第二十七条改为第三十五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二款:提案人不能按照年度立法计划确定的时间提出地方性法规案的,应当作出书面说明,由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向主任会议报告。

二十五、将第三十条改为第三十八条,第二款修改为:常务委员会会议第一次审议法规案,在全体会议上听取提案人的说明和有关的专门委员会的审议意见,由分组会议进行初步审议。

二十六、将第三十三条改为第四十一条,修改为:常务委员会分组会议或者联组会议审议地方性法规案时,提案人应当派人听取意见,回答询问。

常务委员会分组会议审议时,根据小组的要求,有关机关、组织应当派人介绍情况。

二十七、将第三十八条改为第四十六条,第二款修改为:法规案有关问题专业性较强,需要进行可行性评价的,应当召开论证会,听取有关专家、部门、基层立法联系点和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等方面的意见。论证情况应当向常务委员会报告。

二十八、将第四十三条第一款改为第五十一条。

二十九、将第四十三条第二款、第三款改为第五十二条,修改为:地方性法规草案表决稿交付常务委员会会议表决前,专门委员会或者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五人以上联名对其中的个别意见分歧较大的重要条款书面提出异议的,经主任会议决定,可以将该重要条款提请常务委员会会议单独表决,由常务委员会全体组成人员的过半数通过后,再对法规草案表决稿进行表决。

单独表决的条款未获常务委员会全体组成人员过半数通过的,经主任会议决定,该法规草案表决稿暂不付表决,交法制委员会和有关的专门委员会进一步审议。

三十、增加一条,作为第五十三条:对多部法规中涉及同类事项的个别条款进行修改,一并提出地方性法规案的,经主任会议决定,可以合并表决,也可以分别表决。

三十一、将第四十四条改为第五十四条,修改为: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的地方性法规案,因各方面对该法规制定的必要性、可行性等重大问题存在较大意见分歧搁置审议满两年的,或者因暂不付表决经过两年没有再次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审议的,主任会议可以决定终止审议,并向常务委员会报告;必要时,主任会议也可以决定延期审议。

三十二、将第四十五条改为第五十五条,第一款修改为:市人民政府依法制定的规章,由市人民政府法制机构在公布之日起三十日内报常务委员会备案。报送备案的文件,应当包括备案报告、相关公告、规章正式文本、有关修改或者废止的决定、起草或者修改情况的说明、制定或者修改的主要依据以及其他参考资料等。

三十三、将第四十六条改为第五十六条,修改为:市监察委员会、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和各区(市、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认为市人民政府发布的规章同宪法、法律法规等相抵触的,或者存在其他合法性问题的,可以向常务委员会书面提出进行审查的要求,由常务委员会办事机构分送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进行审查,提出意见。

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国家机关、社会组织、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公民认为市人民政府发布的规章同宪法、法律法规等相抵触,或者存在其他合法性问题的,可以向常务委员会书面提出进行审查的建议,由常务委员会办事机构进行研究,必要时,分送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进行审查,提出意见。

专门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可以对报送备案的规章进行主动审查,并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专项审查。

三十四、将第四十八条改为第五十八条,修改为:市人民政府应当在收到审查意见之日起三十日内,研究提出是否修改或者废止的意见,并向常务委员会反馈。

市人民政府按照审查意见对其发布的规章进行修改或者废止的,审查终止。

市人民政府未按照审查意见对其发布的规章进行修改或者废止的,法制委员会、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可以向主任会议提出修改、废止或者撤销的议案、建议,由主任会议决定提请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决定。

三十五、增加一条,作为第六十条:常务委员会应当建立健全备案审查衔接联动机制,对应当由其他机关处理的审查要求或者审查建议,及时移送有关机关处理。

三十六、将第五十二条改为第六十二条,修改为: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修改和废止地方性法规,应当在审议表决两个月前将法规草案报送省人民代表大会法制委员会和常务委员会法制工作机构征询意见。

三十七、将第五十三条改为第六十三条,第二款修改为:常务委员会报请批准的议案、法规文本及其说明和论证、听证情况等有关资料,应当在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会议举行一个月前报送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三十八、将第五十四条改为第六十四条,修改为:地方性法规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由常务委员会发布公告予以公布。公告应当载明制定机关、通过日期、批准机关、批准日期和施行日期。

地方性法规公布后,其公告、法规文本以及法规草案的说明、审议结果报告等,应当及时在德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德阳人大网以及德阳日报上刊载。

在德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上刊载的地方性法规文本为标准文本。

三十九、增加一条,作为第六十五条: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明确要求有关机关对专门事项作出配套规定的,有关机关应当自法规施行之日起一年内作出规定。法规对配套规定制定期限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有关机关未能在期限内作出配套规定的,应当向常务委员会说明情况。

四十、增加一条,作为第六十六条:市和区(市、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实际需要设立基层立法联系点,深入听取基层群众和有关方面对地方性法规草案和立法工作的意见。

常务委员会可以聘请相关领域专家、专业人员等为立法工作提供咨询和支持。

常务委员会可以选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建立立法协作基地。

四十一、增加一条,作为第六十七条: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加强立法宣传工作,通过多种形式发布立法信息、介绍情况、回应关切。

四十二、将第五十一条改为第六十八条,修改为:地方性法规实施满一年的,市人民政府应当向常务委员会报告法规实施情况。

地方性法规实施满三年的,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应当组织对法规或者法规中的重要制度进行立法后评估。评估情况应当向常务委员会报告。

四十三、增加一条,作为第六十九条: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作出有关法规问题的决定,适用本条例的有关规定。

此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四川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立法条例》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和立法技术规范要求,对部分条款的文字、标点符号作了适当修改,对条款序号作了相应调整。

本决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德阳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立法条例》根据本决定作相应修改并对条文顺序作相应调整,重新公布。

 

 

 


德阳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立法条例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立法规划、立法计划和法规草案起草

第三章 市人民代表大会立法程序

第四章 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立法程序

第五章 市人民政府规章的备案审查

第六章 其他规定

第七章 附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德阳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立法活动,提高立法质量,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市,根据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四川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立法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德阳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修改和废止地方性法规,市人民政府规章的备案审查,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地方立法应当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为本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法治保障。

第四条 地方立法应当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

第五条 地方立法应当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

地方立法应当符合宪法的规定、原则和精神,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地方性法规相抵触,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

地方立法应当坚持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尊重和保障人权,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地方立法应当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坚持问题导向,体现地方特色,依法科学合理地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与义务、国家机关的权力与责任。

地方性法规规范应当明确、具体,具有针对性和可执行性,对上位法已经明确规定的内容,一般不作重复性规定。

第六条 地方立法应当倡导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第七条 地方立法应当适应改革需要,坚持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和在改革中完善法治相统一,引导、推动、规范、保障相关改革,发挥法治在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

第八条 地方立法应当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依托、各方参与的工作格局。

第九条 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可以就城乡建设与管理、生态文明建设、历史文化保护、基层治理等方面的事项制定地方性法规。法律对设区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规的事项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市的地方性法规,在前款规定的事项范围内制定规章。

第十条 下列事项,由市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地方性法规:

(一)法律规定由市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

(二)规范市人民代表大会自身活动的;

(三)需要制定法规予以规范的特别重大事项。

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本条第一款规定以外的地方性法规。

在市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常务委员会可以对市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进行部分补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该法规的基本原则相抵触。

第十一条  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区域协调发展的需要,可以与有关设区的市、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协同制定地方性法规,在本行政区域或者有关区域内实施。

 

第二章 立法规划、立法计划和法规草案起草

第十二条 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立法规划和年度立法计划等形式,加强对全市立法工作的统筹安排。结合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立法规划,在每届第一年度制定任期内的立法规划;根据立法规划,结合实际,制定年度立法计划。

第十三条  制定立法规划和年度立法计划,应当向社会公开征集立法选题和立法建议。

本市国家机关、社会组织、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公民,可以向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提出制定、修改和废止地方性法规的建议。

第十四条 常务委员会法制工作机构负责编制立法规划草案和年度立法计划草案。

编制立法规划草案和年度立法计划草案,应当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认真研究代表议案和建议,广泛征集意见,根据本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主法治建设以及实施重大改革决策的需要,综合考虑法律法规实施情况和社会重大关切等因素,科学论证评估,确定立法项目,提高立法的及时性和针对性。

第十五条 申请列入立法规划、年度立法计划的立法项目,提出项目的单位应当提交立项申请报告,说明立法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拟规范的主要内容。

申请列入年度立法计划的审议项目,还应当提交地方性法规草案建议稿,并明确拟提请常务委员会审议的时间。

第十六条 常务委员会法制工作机构研究编制立法规划草案和年度立法计划草案,应当听取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市人民政府法制机构、有关部门、区(市、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基层立法联系点、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专家等方面的意见,发挥代表之家、代表联络站等作用,听取社会公众意见。

常务委员会法制工作机构应当召开论证会,对申请列入立法规划和年度立法计划的立法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立法时机等进行论证评估,根据论证情况和各方面的意见,形成立法规划草案和年度立法计划草案。

第十七条 立法规划草案和年度立法计划草案经常务委员会主任会议通过后,应当向社会公布,印发常务委员会会议,并在每年11月底前将下一年度立法计划书面报送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第十八条 立法规划和年度立法计划由常务委员会法制工作机构和有关的专门委员会负责督促落实。

年度立法计划中的立法项目有特殊情况需要调整的,应当提请主任会议决定。需要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批准的,还应当报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法制工作机构。

第十九条 市人民政府年度立法计划应当与常务委员会的立法规划相衔接。

拟列入市人民政府下一年度立法计划的法规项目,市人民政府法制机构应当在每年10月底前书面报送常务委员会法制工作机构。
     市人民政府年度立法计划应当在通过后及时书面报送常务委员会。

   第二十条 地方性法规草案由提案人负责组织起草。

综合性的、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或者人民群众特别关注的地方性法规草案,可以由主任会议决定交由有关的专门委员会或者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组织起草。

专业性较强的地方性法规草案,可以吸收相关领域专家参与起草工作,或者委托有关专家、教学科研单位、社会组织等起草。委托机构负责委托起草工作的组织、管理、监督和评估。

第二十一条 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负责起草或者组织起草地方性法规草案,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参与配合。

市人民政府及其部门起草或者组织起草地方性法规草案,应当加强与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的联系沟通。

第二十二条 起草地方性法规草案,应当加强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有关机关、组织、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专家等各方面意见,并按照有关规定,将法规草案及相关说明材料向社会公布,征求意见。

新设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措施的,存在重大意见分歧或者涉及利益关系重大调整的,以及其他涉及行政管理部门与管理相对人之间重大利害关系的,在提请审议前,应当依法举行听证,做好沟通协调工作

第二十三条 提出地方性法规案,应当同时提出法规草案文本及其说明,并提供论证、听证等必要的参阅材料。修改地方性法规的,还应当提交修改前后的对照文本。

法规草案的说明应当包括制定、修改或者废止法规的必要性、可行性和主要内容,以及对重大分歧意见的协调处理情况。

第三章 市人民代表大会立法程序

第二十四条 市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可以向市人民代表大会提出地方性法规案,由市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审议。

常务委员会、市人民政府、市人民代表大会各专门委员会,可以向市人民代表大会提出地方性法规案,由主席团决定列入会议议程。

第二十五条 十名以上的代表联名,可以向市人民代表大会提出地方性法规案,由主席团决定是否列入会议议程,或者先交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审议、提出是否列入会议议程的意见,再决定是否列入会议议程。不列入会议议程的,应当向提案人说明。

专门委员会审议的时候,可以邀请提案人列席会议,发表意见。

第二十六条 向市人民代表大会提出的地方性法规案,在市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可以先向常务委员会提出,经常务委员会会议依照本条例第四章规定的有关程序审议后,决定提请市人民代表大会审议,由常务委员会向大会全体会议作说明,或者由提案人向大会全体会议作说明。

常务委员会依照前款规定审议地方性法规案,应当通过多种形式征求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意见,并将有关情况予以反馈;专门委员会和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进行立法调研,可以邀请有关的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参加。

第二十七条 常务委员会决定提请市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审议的地方性法规案,应当在会议举行的一个月前将法规草案发给代表,并可以适时组织代表研读讨论,征求代表意见。

第二十八条  列入市人民代表大会会议议程的地方性法规案,大会全体会议听取常务委员会或者提案人的说明后,由各代表团进行审议。

各代表团审议地方性法规案时,提案人应当派人听取意见,回答询问;根据代表团的要求,有关机关、组织应当派人介绍情况。

第二十九条  列入市人民代表大会会议议程的地方性法规案,由有关的专门委员会进行审议,向主席团提出审议意见,并印发会议。

法制委员会根据各代表团和有关的专门委员会的审议意见,对法规案进行统一审议,向主席团提出审议结果报告和法规草案修改稿,对重要的不同意见应当在审议结果报告中予以说明,经主席团会议审议通过后,印发会议。

第三十条 列入市人民代表大会会议议程的地方性法规案,在交付表决前提案人要求撤回的,应当说明理由,经主席团同意,并向大会报告,对该项法规案的审议即行终止。

第三十一条  地方性法规案在审议中有重大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经主席团提出,由大会全体会议决定,可以授权常务委员会根据代表的意见进一步审议,作出决定,并将决定情况向市人民代表大会下次会议报告;也可以授权常务委员会根据代表的意见进一步审议,提出修改方案,提请市人民代表大会下次会议审议决定。

第三十二条  地方性法规草案修改稿经各代表团审议后,由法制委员会根据各代表团的审议意见进行修改,提出法规草案表决稿,由主席团提请大会全体会议表决,由全体代表的过半数通过。

第四章 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立法程序

第三十三条 常务委员会主任会议可以向常务委员会提出地方性法规案,由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

市人民政府、市人民代表大会各专门委员会,可以向常务委员会提出地方性法规案,由主任会议决定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或者先交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审议、提出报告,再决定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如果主任会议认为该法规案有重大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可以建议提案人修改完善后再向常务委员会提出。 

第三十四条 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五人以上联名,可以向常务委员会提出地方性法规案,由主任会议决定是否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或者先交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审议、提出是否列入会议议程的意见,再决定是否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不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应当向常务委员会会议报告或者向提案人说明。

专门委员会审议的时候,可以邀请提案人列席会议,发表意见。

第三十五条 地方性法规案在提请主任会议决定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一个月前,提案人应当向有关的专门委员会报送法规草案文本及相关资料。

提案人不能按照年度立法计划确定的时间提出地方性法规案的,应当作出书面说明,由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向主任会议报告。

第三十六条 提请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的地方性法规案,提案人应当在常务委员会会议举行的十五日前报送常务委员会,并附法规草案文本及相关资料。

第三十七条 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地方性法规案,除特殊情况外,应当在会议举行的七日前将法规草案发给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

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地方性法规案时,应当邀请有关的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列席会议。

第三十八条  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地方性法规案,一般应当经三次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后再交付表决。

常务委员会会议第一次审议法规案,在全体会议上听取提案人的说明和有关的专门委员会的审议意见,由分组会议进行初步审议。

常务委员会会议第二次审议法规案,在全体会议上听取法制委员会关于法规草案修改情况和主要问题的汇报,由分组会议对法规草案二次审议稿进行审议。

常务委员会会议第三次审议法规案,在全体会议上听取法制委员会关于法规草案审议结果的报告,由分组会议对法规草案修改稿进行审议。

常务委员会审议法规案时,根据需要,可以召开联组会议或者全体会议,对法规草案中的主要问题进行讨论。

第三十九条 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地方性法规案,各方面意见比较一致的,由法制委员会提请主任会议决定,可以经两次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后交付表决。

经两次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即交付表决的法规案,常务委员会会议第二次审议时,在全体会议上听取法制委员会关于法规草案审议结果的报告,由分组会议对法规草案修改稿进行审议。

第四十条 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地方性法规案,调整事项较为单一或者部分修改,各方面意见比较一致,或者遇有紧急情形的,由法制委员会提请主任会议决定,可以经一次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即交付表决。

经一次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即交付表决的地方性法规案,法制委员会根据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有关的专门委员会的审议意见和各方面提出的意见,向常务委员会会议提出审议结果的报告和草案表决稿。

地方性法规废止案的审议,适用前两款规定。

第四十一条 常务委员会分组会议或者联组会议审议地方性法规案时,提案人应当派人听取意见,回答询问。

常务委员会分组会议审议时,根据小组的要求,有关机关、组织应当派人介绍情况。

第四十二条 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地方性法规案,由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就该法规制定的必要性、法规草案的可行性、合法性和相关专业技术问题进行审议,提出审议意见,在常务委员会会议第一次审议时向全体会议报告。

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继续审议的地方性法规案,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可以提出审议意见,印发常务委员会会议。

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审议地方性法规案时,可以邀请其他专门委员会和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列席会议,发表意见。

第四十三条 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地方性法规案,由法制委员会根据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有关的专门委员会的审议意见和各方面提出的意见,对法规案进行统一审议,提出修改情况的汇报或者审议结果报告和法规草案修改稿,对重要的不同意见应当在修改情况的汇报或者审议结果报告中予以说明。对有关的专门委员会的重要审议意见没有采纳的,应当向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反馈。

法制委员会审议地方性法规案时,应当邀请有关的专门委员会的成员列席会议,发表意见。

第四十四条 专门委员会审议地方性法规案时,应当召开全体会议审议,根据需要,可以要求有关机关、组织派人说明情况。

第四十五条 专门委员会之间对地方性法规草案的重要问题意见不一致时,应当向主任会议报告。

第四十六条 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地方性法规案,法制委员会、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和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应当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听取意见可以采取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多种形式。

法规案有关问题专业性较强,需要进行可行性评价的,应当召开论证会,听取有关专家、部门、基层立法联系点和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等方面的意见。论证情况应当向常务委员会报告。

法规案有关问题存在重大意见分歧或者涉及利益关系重大调整,需要进行听证的,应当召开听证会,听取有关基层和相关利益群体代表、部门、人民团体、专家、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社会有关方面的意见。听证情况应当向常务委员会报告。

常务委员会法制工作机构应当将法规草案发送相关领域的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各区(市、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以及有关部门、组织和专家征求意见。

第四十七条 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地方性法规案,应当在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后将法规草案及其起草、修改的说明等向社会公布,征求意见,但是经主任会议决定不公布的除外。向社会公布征求意见的时间一般不少于三十日。征求意见的情况应当向社会通报。

第四十八条 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地方性法规案,常务委员会法制工作机构应当收集整理分组审议的意见和各方面提出的意见以及其他有关资料,分送法制委员会和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并根据需要,印发常务委员会会议。

第四十九条 拟提请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通过的地方性法规案,在法制委员会提出审议结果报告前,常务委员会法制工作机构可以对法规草案中主要制度规范的可行性、法规出台时机、法规实施的社会效果和可能出现的问题等进行评估。评估情况由法制委员会在审议结果报告中予以说明。

第五十条 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地方性法规案,在交付表决前,提案人要求撤回的,应当说明理由,经主任会议同意,并向常务委员会报告,对该法规案的审议即行终止。

第五十一条 地方性法规草案修改稿经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由法制委员会根据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的审议意见进行修改,提出法规草案表决稿,由主任会议提请常务委员会全体会议表决,由常务委员会全体组成人员的过半数通过。

第五十二条 地方性法规草案表决稿交付常务委员会会议表决前,专门委员会或者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五人以上联名对其中的个别意见分歧较大的重要条款书面提出异议的,经主任会议决定,可以将重要条款提请常务委员会会议单独表决,由常务委员会全体组成人员的过半数通过后,再对法规草案表决稿进行表决。

单独表决的条款未获常务委员会全体组成人员过半数通过的,经主任会议决定,该法规草案表决稿暂不付表决,交法制委员会和有关的专门委员会进一步审议。

第五十三条 对多部法规中涉及同类事项的个别条款进行修改,一并提出地方性法规案的,经主任会议决定,可以合并表决,也可以分别表决。

第五十四条 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的地方性法规案,因各方面对该法规制定的必要性、可行性等重大问题存在较大意见分歧搁置审议满两年的,或者因暂不付表决经过两年没有再次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审议的,主任会议可以决定终止审议,并向常务委员会报告;必要时,主任会议也可以决定延期审议。

第五章 市人民政府规章的备案审查

第五十五条 市人民政府依法制定的规章,由市人民政府法制机构在公布之日起三十日内报常务委员会备案。报送备案的文件应当包括备案报告、相关公告、规章正式文本、有关修改或者废止的决定、起草或者修改情况的说明、制定或者修改的主要依据以及其他参考资料等。

常务委员会办事机构收到报送备案的文件后,应当及时进行登记,并分送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进行审查。

第五十六条 市监察委员会、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和各(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认为市人民政府发布的规章同宪法、法律法规等相抵触的,或者存在其他合法性问题的,可以向常务委员会书面提出进行审查的要求,由常务委员会办事机构分送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进行审查,提出意见。

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国家机关、社会组织、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公民认为市人民政府发布的规章同宪法、法律法规等相抵触,或者存在其他合法性问题的,可以向常务委员会书面提出进行审查的建议,由常务委员会办事机构进行研究,必要时,分送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进行审查,提出意见。

专门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可以对报送备案的规章进行主动审查,并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专项审查。

第五十七条 专门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在审查中认为市人民政府规章同宪法、法律法规等相抵触,或者存在其他合法性问题的,可以向市人民政府提出书面审查意见;也可以由法制委员会与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召开联合审查会议,要求市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负责人到会说明情况,再向市人民政府提出书面审查意见。

第五十八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在收到审查意见之日起三十日内,研究提出是否修改或者废止的意见,并向常务委员会反馈。

市人民政府按照审查意见对其发布的规章进行修改或者废止的,审查终止。

市人民政府未按照审查意见对其发布的规章进行修改或者废止的,法制委员会、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可以主任会议提出修改、废止或者撤销的议案、建议,由主任会议决定提请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决定。

第五十九条 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应当将审查情况向提出审查建议的国家机关、社会组织、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公民及时反馈,并可以向社会公开。

第六十条 常务委员会应当建立健全备案审查衔接联动机制,对应当由其他机关处理的审查要求或者审查建议,及时移送有关机关处理。

第六章 其他规定

第六十一条 地方性法规草案与本市其他法规相关规定不一致的,提案人应当予以说明并提出处理意见,必要时应当同时提出修改或者废止其他法规相关规定的议案。

法制委员会和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审议地方性法规案时,认为需要修改或者废止本市其他法规相关规定的,应当提出处理意见。

第六十二条 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修改和废止地方性法规,应当在审议表决两个月前将法规草案报送省人民代表大会法制委员会和常务委员会法制工作机构征询意见。

第六十三条 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通过的地方性法规,由常务委员会报请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
  常务委员会报请批准的议案、法规文本及其说明和论证、听证情况等有关资料,应当在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会议举行一个月前报送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第六十四条 地方性法规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由常务委员会发布公告予以公布。公告应当载明制定机关、通过日期、批准机关、批准日期和施行日期。

地方性法规公布后,其公告、法规文本以及法规草案的说明、审议结果报告等,应当及时在德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德阳人大网以及德阳日报上刊载。

在德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上刊载的地方性法规文本为标准文本。

第六十五条 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明确要求有关机关对专门事项作出配套规定的,有关机关应当自法规施行之日起一年内作出规定。法规对配套规定制定期限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有关机关未能在期限内作出配套规定的,应当向常务委员会说明情况。

第六十六条 市和区(市、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实际需要设立基层立法联系点,深入听取基层群众和有关方面对地方性法规草案和立法工作的意见。

常务委员会可以聘请相关领域专家、专业人员等为立法工作提供咨询和支持。

常务委员会可以选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建立立法协作基地。

第六十七条 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加强立法宣传工作,通过多种形式发布立法信息、介绍情况、回应关切。

第六十八条 地方性法规实施满一年的,市人民政府应当向常务委员会报告法规实施情况。

地方性法规实施满三年的,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应当组织对法规或者法规中的重要制度进行立法后评估。评估情况应当向常务委员会报告。

第六十九条 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作出有关法规问题的决定,适用本条例的有关规定。

章 附则

第七十条 本条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lll